The Art of Integrated Design 综合设计的艺术

 

本文转自《城市·环境·设计》杂志(下文简称“UED”)第82期2014年5月刊,是UED杂志社对新外建高级合伙人兼设计总监、tpod工作室总裁Todd Pilgreen,围绕“商业综合体的设计艺术”所作的访谈。

 “对于每个有创造力的个人来说设计这个过程是独一无二的,是非常个人的经过多年试验和应用的过程。我的建筑之旅是一段以艺术进化为导向的自我探索的过程;一个保持对场所精神,对作用于其上的力量,对在瞬息万变建筑环境中的人们有直观意识和连接的过程。”                  

——Todd E. Pilgreen,AIA

 采访者:周树婷, UED 英文编辑

受访者:Todd E. Pilgreen, AIA 

新外建高级合伙人

新外建设计总监

新外建tpod工作室总裁

 

 Todd E. Pilgreen是上海新外建工程设计与顾问有限公司旗下“新外建tpod工作室”的负责人。其拥有新墨西哥大学( UNM )建筑学学士学位,以及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UCLA )的建筑学硕士学位。同时,他是美国建筑师协会、城市土地学会、美国研究所、上海美国商会和国际扶轮社的成员。拥有20多年的综合性建筑设计经验,Todd E. Pilgreen一直致力于在中国及全球市场范围内从事大型综合体项目及商业建筑的设计管理工作。在加入新外建之前,他曾在美国捷得建筑师事务所任中国区总监与设计合伙人,主创设计了澳门新濠天地、青岛啤酒城、吉隆坡生态城,并参与设计了大阪难波公园、上海西郊百联购物中心等国际知名项目。在加入捷得之前,他还在Antoine Predock、FRANK O.GEHRY、Frederick Fisher Architects、Landau Partnershi等多家著名国际设计公司担任建筑师。

 

UED: 首先,可否与我们分享您个人的求学与工作经历?      

Todd: 与建筑结缘对我来说既是意料之外也是情理之中。我的父亲是雕塑艺术家,从儿时起我便身处于一个创造性的世界中。也许是受父亲的影响,我之所以会喜欢建筑是因为它有着和雕塑相似的地方,即可以从三维角度预想要创造的东西。对我来说,建筑之所以更契合于我,是因为它更具有技术性。我一直钟情于这种创造结构性的、技术性的事物。在发掘对建筑的极大热情后,就必须努力去实行,因此,我选择到专门的建筑院校学习。事实上,我并不是因为想要进入大学而去建筑学校,恰恰是为了学习建筑才选择进入大学。因为我确信自己会成为一名建筑师,而大学是帮助我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在之后的工作中,我不断思考、学习、发现自我,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过程。我有幸与很多知名的、优秀的建筑师合作过,从他们身上我学到了很多。我从未设想从事其他专业领域,但我却一直喜爱艺术,比如音乐、绘画、雕塑等,它们在建筑创作中给予了我帮助。作为专业和终身职业,我始终忠于建筑。

 

UED: 您是基于何种契机加入到在中国成立的建筑设计工作室的工作当中?又是如何定位您的工作方向?

Todd: 我爱上海,这也是我决定长期驻扎在中国的原因。虽然我旅行去过很多地方,认识不同的人,但是我开始对这个国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中国市场对此本身也存在大量需求。我与新外建结缘是通过项目设计的合作。我发现新外建是一家有很强本土执行力的建筑设计公司,有着20年的专业设计经验。因此,我决定加入新外建,创建“新外建tpod工作室”的计划也就很自然地发生了。就像我的设计追求一样,是一种自然的演化,逐渐清晰自己下一步是什么。 

我们的新外建tpod工作室一直致力于将国际性的设计经验与本土的专业建筑设计服务进行创意性协作,专注于高端细分市场与新型商业机会,通过创新性的设计思想以及艺术性的设计探索,为市场提供一站式的设计服务。而这种服务又将通过创意性管理与多样性优势而加以强化。同时,我们一直有坚持着清晰的价值主张,即采用富于竞争力的价格策略,通过对市场价值的区分与项目的管理协调而实现更有效率的工作,力助客户达成理想的项目设计效果。

  

UED: 您是以何种设计理念及制作方式来满足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市场对建筑发展的需要?

Todd: 我一直试图强调“智慧城市”(Intelli-City)的重要性。我们创造的项目必须具有弹性,必须尽量保证创作“智慧”的项目,让它拥有强大的持久力,就像自身有一个引擎。做到这一点很困难,作为建筑师, 我并不想仅仅是做建筑那么简单。近年来,我一直着重研究“聚集消费群体”(CLUSTERING CONSUMERSCAPE)的概念,即“城市主义”(Urbanism)和“消费者体验”(Consumer Experience)的融合。“消费者聚集范围”这种需求一直影响着我们。综合性商业建筑尤其难,因为其中混合着很多不同类型。我们要了解的不仅仅是建筑,像城市规划、建筑原则、设计原则、社会行为科学、艺术等等,都是我们设计可能需要考虑的范畴。我们使用态势分析法(SWOT)分析每个项目的利弊, 坚持“消费者导向”的原则。我们始终坚持的是,我们的设计不追随潮流,而是要创造潮流或趋势。我们更要走在趋势之前。因为项目周期很长,我们必须走在前面,同时肩负着预见性和创造性,通过项目来吸引消费者,创造消费者聚集范围。

关于平衡客户需求和建筑师的责任,我们会尽可能丰富商业计划,给客户更多选择,同时理解城市和市场。建筑师和客户的价值观完全契合是不现实的。客户因为容积率(FAR)需求或经济计划使得设计不能完全按照最初的想法进行,这需要建筑师进行改动和妥协,这是不可避免的问题。但我们能够保证的是传输给客户的是独一无二的价值——我们的高水平国际设计经验和新外建的本土综合性建筑生产力与建设经验。

 

UED: 在您的建筑设计作品中,中国的汉字、古代传说等体现本土特色的文化被运用自如。您是如何将精神文化和建筑艺术做到完美结合的?

Todd: 城市背后的“故事”也就是我们设计的项目精髓。以我们在胶州做的一个项目(大沽河区域规划)为例,当时我们做了很多功课和研究。我认为整个项目最重要的就是那条河,这是生命原始能量的来源。之后浮现在我脑海中的是“氵”——一个汉字的部首,这是一个极具中国文化意义的符号。这是我们基本的灵感来源,用以表现其整体的历史底蕴。当我草绘了一张概念图给客户看时,他们十分惊讶于这种元素和风格很强的设计。这就是我一直强调的向城市学习,向历史学习。我们希望通过这些零星的文化元素来创造一个以当地历史文化为底蕴的故事,来赋予项目以灵魂,使项目与文化形成巧妙、紧密的连接。对我而言,将历史元素应用在建筑中是非常顺理成章的,因为我脑中有一个框架,不管是做什么——音乐或雕塑,还是建筑设计,都需要一个框架。有了这个框架和最初的理念,就有了更多自然而然延伸出来的内容,通过不断地尝试,一切就慢慢成型了。

 

UED: 当前,综合性商业更多地成为了城市综合体发展的主力方向。作为一个专注商业地产领域建筑规划设计的工作室,谈谈您未来的工作重点及展望。

Todd: 之前已经讨论过“弹性城市”,是说城市和设计应该应对不断变化的环境。项目在很多大城市还容易进行,但在许多二、三线小城市就面临诸多的问题。尤其有些我们的项目是在城市新区,而非老城中心,其带来的挑战更大。因为老城已经有一定的历史积淀和“弹性”,但新的开发区就不一定,很多地区甚至基础设施都不完善,对于这些项目我们必须非常小心。我们需要创造一种有灵魂的东西,可以永久延续下去,这不仅仅在于建筑。举个好的例子,比如那些创意文化产业,因为他们有文化在其中,我现在很想在上海非常有历史积淀或地域特色的老城区做个综合体商业项目,类似豫园这种很有地区特色的地方,然后让项目能够创造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影响周边的社区和人群,创造一个能让人们有所记忆的场所。新天地也是个很好的例子, 它通过文化影响创造了商业价值的集聚,重铸了消费者体验。

回到融合“城市主义”和“消费者体验”。创造“消费者聚集范围”的主题上,我们创造的综合体建筑,注重“体验性设计”(EXPERIENTIAL DEISGN),好似一个电枢组织(Armature),通过几栋建筑和之间的公共空间,将它们贯穿一体,为人们创造出场所的独特体验。“创造体验”是十分重要的,这意味着场所能带给顾客记忆(Memory-Making),影响着他们的生活方式和选择。可以说,我们是在创造一种新的生活方式,通过“创造需求”来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