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ED:请您谈论一下“一站式”建筑设计解决方案的意义?
陈宇:我认为设计具有高度复合性。不光跨建筑、结构、机电等不同专业,都会跨不同的行业。从纵向来看,现在很多项目大多是找国外的公司做方案,再找当地的设计单位来完成,不同设计阶段割裂开,中间的磨合过程非常低效。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一个项目横向涉及到不同的部分,建筑设计、园林设计、土建设计都找不同的公司,这样也产生了很多衔接的问题。毕竟大部分公司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进行设计。所以我有一个观点,专的更专,广的更广。对于新外建来说,就是在一个专门的领域——公共建筑上做到一站式整合流程内各个环节。对于公共建筑,从方案到施工图我们都很有经验。另外不光建筑,我们也可以提供从园林设计到室内设计的专业服务。一个项目不论是横向还是纵向我们一家公司就可以圆满完成,这样就会提高效率,避免沟通造成的问题。
UED:对于建筑,您理解的真正的“和谐”是什么样子?怎么样实现人、建筑和环境之间的和谐?
陈宇:我在学建筑学时就非常欣赏林语堂的一句话“最好的房子应该是这样的,当我们置身其中,却不知道自然在哪里消失,而艺术从哪里开始”。他其实就是描述了一种“物我合一”的感觉。房子本身是冰冷的物,可是在房子里却可以觉得身处大自然,这就是和谐。它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好的建筑要让使用者感到舒服。有些建筑看上去形式很酷但是功能性较低,让使用者感到紧张。这不是我们追求的。当然,有一些特定的建筑必须要达到醒目的效果,但是99%的建筑还是应该以平实舒适为主要目标。另一个方面是融入,这个其中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单纯地隐入环境,一种是通过创造一个聚焦的亮点提升整体环境。比如南方丘陵地带,到处都是山丘,在上面盖一个别致的度假村或别墅。哪怕不是乡土形式,而是现代感强的建筑,只要能处理好,反而会提升整体的空间美感和质量。另外除了自然环境,也有文脉传承的因素。只有尊重当地的建筑文化,作品才会有生命力。总之,我认为一个和谐的建筑也是得体的建筑,各方面因素都能达到平衡。
UED:如何平衡客户的需求与建筑功能和审美上的需求?
陈宇:首先我们认为,客户作为投资主体,提出的很多年要求都是有合理性的。所以我们要以换位思考的方式,站在对方的立场,去理解客户。但同时也不能一味迁就。客户找到我们正是因为我们能提供专业服务,而不仅仅是把他的意图原封不动地表达出来。专业服务有两层意思。首先是服务,就是说这是一个以使对方受益为目的的行业。其次是专业,我们的职业具有技术含量,比客户更了解某个特定的领域。所以一方面,要尊重客户的需求,另一方面要利用我们的专业知识予以提升。在保证大方向的同时利用我们的技能,完成符合他需求,甚至让他眼前一亮的作品。当然,争议是不可避免的。但在争议的过程中态度一定要诚恳,本着解决问题的立场,而不是带着傲慢和偏见的态度。这样一般最后都能和客户协商地很顺利,得出一个双赢的结果。
UED:您认为未来城市综合体的发展前景?
陈宇:城市综合体顾名思义和城市的发展有关。我先解释一下这个过程。城市的起源有很多种,但是从世界范围来说,一个地方能发展成大城市主要是因为沟通成本在不断降低。很多大城市都是在水路发达的地方,比如美国的纽约,中国的上海,广州等等,都是因为物流运输的成本较低而快速扩张。沟通成本不仅包括物流,也包括人才和资金。其对应的城市案例是北京和香港。这个是大的发展趋势,美国的一些传统城市比如底特律的衰败都和它有关。所以我认为城市综合体顺应了这个趋势,能够满足现代社会需要,是一个非常具有前景的产品。它能够一次提供停车、看电影、住宿、办公等各种服务,其实就是一个微缩城市。当然对于三四线城市来说,推进这类项目还有些早。但是在一二线城市是毫无问题的。我认为除了讲究消费体验的传统历史街区,一二线城市普通的沿街商业都会被浓缩型的城市综合体取代。必须要强调一点,我说的城市综合体不仅仅指二三十万平米的这种大城市综合体。这么大的规模,在美国,芝加哥、纽约、旧金山、洛杉矶这种世界级城市,一个地方也顶多有几十个。我认为未来的城市综合体,应该是那种类似邻里中心规模,但是比邻里中心要复杂和多元化的综合体。有酒店、创意型办公、方便的停车设施、24小时餐厅等。
UED:如何将本土化融入到现代商业地产中?
陈宇:商业其实和人的心理联系紧密。商业地产只是消费行为中的一个物质形态,消费行为其实还包含了消费者的能力、购买力、消费习惯等。在一些传统观念比较强大的地方,比如老的二三线城市,传统的百货大楼还是有很大的客流量。尽管它的商业设施陈旧,但是它在人的心中已经获取了信任,形成了品牌。所以对这个问题,我的答案是设计师不光要画图,也要理解这种消费心理。就像写诗,写诗功夫在诗外,做商业建筑功夫也在建筑设计之外。要具备相应的职业素养,就要换位思考,能够敏锐地感受到商业习惯的力量。如果在偏僻一点的地方,违背了这种商业习惯,设计一个不接地气的商业,养铺的时间就会非常长。所以说我个人很看重了解体验当地的消费状况。有时候我为了一个商业地产项目,会去现场天天逛街。当然我会采取很专业的眼光来观察,哪怕一个动作也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这个地方,帮助我们设计出既有一定超前性,又有安全性的作品。说到底,这已经超出了建筑设计的范畴,而是融合了商业心理、商业策划的概念。所以说做商业建筑,满足消防规范只是基本功,真的有技术含量的是为业主创造一个能够可持续发展,一个能够被市场接受,被大家喜爱的商业综合体。
UED:随着近些年旅游、养老地产的发展,商业建筑是否会受其影响?您认为商业建筑将迎来怎样的变化?
陈宇:其实旅游地产、养老地产都属于大商业的范畴。粗放的,单纯住宅类的养老地产不算在内,真正的旅游地产和养老地产都需要统一的,长期的经营管理,都属于广义的商业地产的一部分。比方博鳌亚洲论坛有一个商业地产项目,就是结合旅游做的。再比如迪斯尼。其实商业地产最大的敌人是电商。我们这代人正在经历这个时代的巨大转变。但是它对旅游和养老没有太大影响,因为这两者提供的亲身体验无法虚拟化。比如我们老了以后,去老年社区是因为渴望和年龄相近的人有交流,希望当子女无法顾及的时候我们还能找到伙伴和朋友。所以我认为,未来的商业建筑必须要向体验化发展。凡是电商无法替代的,都会发展得很好,凡是做标准产品,可以被电商轻易替代的,最后都会消亡。
UED:您能不能介绍一下CCI成立的国际设计团队“新外建tpod工作室”?
陈宇:Todd先生是国际级建筑大师,他设计的澳门新濠天地,就是一个地标型建筑。我们当时合作上海的一个商业建筑项目,他领导捷得国际建筑师事务所的一个团队。这个项目非常成功,但比这更难得的是我们收获了大家彼此的尊敬和友谊。后来他做了一个决定,到我们公司来合作,成立了tpod工作室。捷得是美国三大商业建筑设计公司中最具创造力的一家,做了很多国际上知名的商业设计。他在公司里负责高端客户的项目,非常勤奋,经常亲自动手设计,熬夜到很晚。他还同时十分热心培训设计团队,领导大家做一些课题性的设计。
UED:您从上海高等教育建筑设计研究院转换到新外建,一直从事教育建筑的设计研究工作。这些经历对您的设计和管理工作有什么影响?
陈宇:因缘际会,我大学毕业国家分配,到了上海高教建筑设计研究院工作。现在想起来,我很感激这段经历。它确定了我个人的专业——从事教育建筑设计。虽然教育建筑相对于住宅来讲,不是特别热门,但是这段经历对于我建筑素养的提高非常有益。教育建筑是一个典型的公共建筑,而且一般来讲,我们不仅设计一栋楼,还有图书馆、体育建筑、体育馆等,甚至包括一整个校园规划。住宅是比较简单的建筑类型,只涉及到生活中习以为常的动线。公共建筑就不同,它涉及到各类人群的需要,动线或者说流线就比较复杂。20年的公共建筑的设计实践,教会了我怎么样理解和创造这种复杂的空间。近五六年来我们转向商业建筑。商业建筑其实也是属于大型公共建筑,因此其中的道理是相通的。所以我觉得拥有这段经历十分幸运。至于管理上,我觉得项目负责人需要考虑的事情比较多,各专业的配合,和施工单位的衔接等,需要严密的思考,这其实也是一种思维训练,和做建筑师也有共通的地方,彼此相辅相成。
UED:您觉得今后教育建筑以及建筑界将迎来什么样的前景?新外建将如何应对这种发展趋势?
陈宇:我现在从业二十年了,前十年都主要是在做大学教育建筑。那个时候,正在发生大学扩招热,等于十年一下子做完了一百年的项目。现在需要完整地建设大学校园的学校已经不多了。这十年来,我主要从事的是中小学建筑。我认为中小学建筑的发展潜力还是很大的。最近,中央政治局会议在讨论全面深化改革,要改变人才选拔方式。这种教育理念的改变对教育建筑界影响会非常大。比如,现在学校的设计和高考密不可分。学校里有句话,高考是指挥棒,高考指到哪里,学校教师教到哪里。现在教育理念改变了,也就等于指挥棒改变了,教育建筑也必然会变,甚至会有革命性的变化,所以对设计师来讲,就是一个很大的市场。
我们新外建,十几年一直在不断从事教育建筑的设计实践,培养了一个有丰富经验的团队。所谓品牌宣传,其实大部分时候还是靠口碑和实力。比如前几天有一个施工单位,给我们介绍了一个项目,就是因为看了这个项目的图纸,认为我们比之前那家公司更专业。至于如何应对,我作为团队带头人,就是不断关注教育设计和教育理念,拓展团队的视野和竞争力,增进每个人的设计能力。有时间我们也会组织大家去参观一些国内国外设计得好的学校,希望大家都能保持学习的状态,不断在专业素养上精益求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