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什么是“原置”
“原置”:是清华大学朱育帆教授在一次景观研讨会上提出的一个观点,即设计之前就已经出现和存在的事物。其中包含了我们日常设计中的所有元素,例如地形地貌、水文、生态物种、历史文化等。这些元素综合构成了我们对场地精神的把控,在设计前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决定了设计的成败。
在参观了朱育帆教授设计的辰山植物园矿坑花园后,感叹设计精巧之余,不禁让我对原置产生了更进一步的思索。在中国高速发展、大修大建的时候,我们是否应该停下来思考一下城市文脉的延续,而不是盲目的推翻重来?我们该如何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经济和环境、物质和文化协调发展的问题。并非像芦原义信在《外部空间设计》中所描述的城市是自然生长的,但城市也不是一天建成,城市的文脉往往通过不同历史阶段的沉淀而形成。设计应该充分挖掘原置,以最少的成本完成最有效的设计,并满足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二 “原置”在辰山植物园矿坑花园中的运用
上海辰山植物园位于上海市松江区辰花公路3888号,于2011年1月23日对外开放,是一座集科研、科普和观赏游览于一体的综合性植物园。园区植物园分为中心展示区、植物保育区、五大洲植物区和外围缓冲区等四大功能区,占地面积达207万平方米,为华东地区规模最大的植物园。作为上海最新的景观亮点,除了有品种丰富的植物品种,最吸引人的无疑是位于植物园核心占地4.26 公顷的矿坑花园。矿坑被园内70米高的辰山分为了东西两个采矿区,西矿区还带有一个深水池。谁都料想不到,几十年前作为采矿用途的矿山,能够在日后成为一处精致的特色花园。不光是普通市民,就连参加设计竞赛的几家设计单位都几乎对此无从下手,有想填埋的,有想凿山的,严谨的德国设计师甚至采取了不设计的保守手法来一带而过。而朱育帆教授则对基地进行了最大程度的尊重和考量,避免了场地历史信息的丢失,在无数的图纸绘制后,产生了这么一处精妙的设计,并借此一举获得了国际景观设计最高荣誉的ASLA奖。充分挖掘基地的灵魂,这就是原置的魅力所在。
所谓原置理念,是要求基于基地的特征进行合理地设计。每个地块有它与生俱来的特点,最合适这些个性特点的设计才是最好的设计,而并非单纯设计一张足够炫目的平面效果图。就如同做方程式一般,最合理最有效的设计是一步步推导出来的。
我们来看看朱育帆在矿坑花园中对原置的运用。基于基地信息,设计师设定了以下设计目标:
1 如何修复严重退化的生态环境——场地内植被稀少,物种贫乏,岩石风化、水土流失严重。
2 如何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矿坑遗址的景观价值。
对于这些目标,设计师选择同时运用“加减法”来应对这个特殊形态的生态修复,采取加法策略来进行地形重塑,构建新的生物群落 ;采取减法策略,在出于安全考虑的有效避让前提下,使裸露的山体悬崖保持其原有的自然面貌。
针对存留的台地边缘的挡土墙,设计则用锈钢板这种带有工业印记的材料对其进行包裹,形成富于节奏变化和光影韵律的景观界面。
南部场地的设计以现状水杉林为基础,扩大种植形成气候,作为与植物园其他花园之间的分区屏障。采石后,地表裸露着不利于种植的坚硬岩石层,因此设计师在水杉林前堆叠地形以创造种植条件,还在小山坡顶部设置观望台,使场地成为了宿根花卉最适宜的种植场地。
三 “原置”理念体现的自然山水观
一个好的设计理念是拉近游人和场地交流的纽带,是游客游玩时情感的催化剂。一个生搬硬套的理念则苍白无力,牵强而空洞。那什么样的理念才是契合基地,让人产生共鸣的?
“原置”理念同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强调的自然山水观相契合,而这又在矿坑花园设计中有所体现。朱育帆在古典园林的审美启示下,采取了现代设计手法来重新诠释东方自然山水文化以及中国的乌托邦思想,不同于西方“静观”的欣赏方式,东方传统更强调可观、可游的“进入”式山水体验。
在设计深水区时,考虑到大量的人下去再上来会很危险,设计师大胆地在坑边山体上向内凿了一条150米长的隧道,引导上下人流分开。他在现场呆了三天,发现山体“鼻梁”产生的空间节奏很独特——即先封闭,再豁然开朗,于是一种“桃花源”(一种典型的隐逸思想,脱离俗世,隐入自然)纪式的“原置”想法应运而生。由此概念延展,设计师打算在“鼻梁”处作一些处理,当时有三种方案——横腰砍一半、竖向砍成峭壁或竖向砍一刀。最后,设计师采用了第三种方案,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一线天”。这种巧妙的设计,是建立在对场地信息充分挖掘的基础上,是在原始地形的基础上对空间的再创造,这种有趣的空间模式的创造,实在是一处精妙的设计。
利用悬崖的危险之势,模仿采石的爆破之态,以倾倒之势将游人引入栈道,在行走之际观赏采石留下的山石皴纹,耳畔是山瀑的声响。游人通过蜿蜒的浮桥进入山洞,穿过隧道来到“室外桃园”。这条路线,即精彩又宁静,各种山水自然之态均纳含其中。
在生态修复与文化重塑的策略基础上,设计师通过尽可能的链接,使场地潜力得到了充分表现。一处危险的、不可达的废弃地转变为使人们亲近自然山水、体验采石工业文化并充满吸引力的游览胜地,这种适当转化途径的方法对国内其他旅游景点的开发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四 “原置”理念在其它案例中的运用
“原置”理念在经常出现在其它经典案例中,比如贝聿铭在日本MIHO美术馆的设计,同样以“桃花源”纪为理念,利用对面山上现成的道路,开挖了一条隧道,再造吊桥跨越山谷连接。通过隧道渡过吊桥,美术馆豁然出现,确实给人桃园再现的意境,也不破坏原始生态。贝聿铭同样发掘了场地先抑后扬的空间节奏所带给人的特殊感受,为一座美术馆建造了一座桥,带来了有趣的空间节奏变化和特殊的空间体验。
再来看朱育帆教授设计的青海原子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项目位于海拔3,200米的青海湖西海镇,是中国核能研制的产生之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1996立项,清华大学是其对口支援单位。
基地现场东西向的青杨林让朱育帆产生了创作的冲动,此外基地还有一个被青杨围合的篮球场。青杨是当地唯一有可能存活下来的大乔木,而且这些青杨都是五六十年代栽的,非常具有时代意义。由此确立设计条件——保留所有的杨树。
但现场的杨树不可能和原方案的纪念碑式轴线形成关系。设计必须要想出办法,将场地的树转换成新生的有机结构。在新生的之字型结构中,参观者从建筑北边出发,最初看不到百米青杨林带,但沿路向右一拐便完全进入其中,让参观者不得不继续往前,然后到达正对篮球场的空间。如此引着参观者走向最后的高点。这潜在的原置秩序对新生的设计产生了影响。
五 培养原置理念在景观概念设计中的运用
所以,设计师对于原置应尽最大程度的尊重和考量,这些历史(时间)信息在设计师笔下一旦失去就无法弥补,而这种深层次的营造又是超出任何设计师的模拟和复制能力的。因此,掌握原置理念对我们的工作是大有帮助的,我们要学习并运用到今后的工作中去。总结下来,原置理念大致包含三个层面:自然生态层面,历史文化层面和区域定位层面。在设计中,只有对每个层面进行深刻细致的分析,才能够完整的地理解场地,挖掘场地潜力,做出有说服力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