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现代建筑语言解读佛教精神、
诠释佛教理念,
会说故事的建筑,感染人心。
建筑的创新和文化传承融合统一,
更具民族性和时代感。
万灵讲寺
现状
万灵讲寺位于重庆某县,原址为佛教寺院万灵寺,民国年间废弃。后在寺庙原址进行了复建,完成结构工程后因故停工。故设计的基础是在原有的结构上进行局部改造与扩建。基地位于公园内,周边环境优美,交通便利,人流量较大,是理想的宗教文化建筑选址。
设计理念
佛门三宝
采用现代建筑语言解读佛教精神
场景串联形成故事线诠释佛教理念
佛法僧为佛门三宝,万灵寺的设计以三宝为设计主线,将寺庙从南到北分为“佛之境”,“法之界”,“僧之庭”三个部分,分别对应佛法僧三宝,为寺院内各类宗教活动和僧侣的修行生活提供恰如其分的场所和空间。而在各个基本功能空间中,有针对性地创造独特的建筑环境来诠释佛教中的基本教义和理念,同时利用交通流线的串接,将这些理念串接成故事线,使得修行者和参观者在寺院中生活游憩和参观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体会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
布局策略
佛之境
无内无外 无始无终
佛之境是寺庙的功能主体,也是各类活动的主要场所。佛之境被一片由108片轻质墙体组成的莫比乌斯环所围绕。莫比苏斯环是一个著名的拓扑学概念,它无内无外,无始无终的特性,象征了佛的境界与能力。108片轻质墙体象征了108颗佛珠,它界定了佛之境的范围,同时又因为莫比乌斯环的特性,把佛之境的范围延展到了无限。
无限
108 颗佛珠组成莫比乌斯环
缘起·山径
山门被设计成了小尺度的莫比乌斯环形状,
穿过山门,是绿树成荫的登山路径。
本心·莲池庭院
进入万灵讲寺后的第一个静态空间。
原型的莲池和圆形的天井相对应,
抬头可以看见大雄宝殿简洁的正面。
稳定幽静的环境空间,使人迅速的沉静下来,
仿佛进入佛之境后立刻远离尘世喧嚣,
可以安然面对自己的本心。
生死·竹林坡道
从侧面离开莲池庭院,
进入了扇形的庭院空间,
一侧有通往大雄宝殿去的环形坡道,
一侧是生气盎然的竹林。
莫比乌斯环的轻质墙面设计
由金属框架和竹子编制而成。
竹子的一生一死,一枯一荣,
象征了人生中的主要困惑和恐惧:
如何面对生与死。
初见·大雄宝殿
沿着坡道缓步而上,
可以看到大雄宝殿是一个正面封闭,
侧面通透的设计。
从大殿的侧面看进室内,一尊佛像宝相庄严,
安然坐于莫比乌斯环的正北方位。
彼岸·顿悟成佛
从大雄宝殿前的平台向南回望,
可以看到一池莲花,
彼岸是佛祖在菩提树下顿悟的场景再现。
整个莫比乌斯环一览无余,并朝向天空开放。
三界·法身无相 空有之间
大雄宝殿的建筑材料选用分层夯筑混凝土,
不同颜色的骨料和混凝土颜色,
形成自然有趣的横向纹理,
象征了佛教三界二十八重天的世界描述。
而佛祖端坐于三界之中,
为所有混沌指明了方向。
轮回·转经道
回望·拈花微笑
与莫比乌斯环相配合的,
是一条围绕佛之境的环形转经道。
也象征着从今生到来生
以及一直抵达彼岸的轮回之路。
涅槃·地宫
在大雄宝殿的地下,是象征涅槃的地宫。
本设计探索以现代的装置艺术手法
LED三维点阵来表达佛的形象与涅槃,
用声光电的现代科技手段,
使得参观者和信众能获得全新的宗教体验。
法之界
法度庄严 境界通透
常乐·图书馆 咖啡厅
法之境主要为僧人修行,抄经,研修的场所。
同时也有面向参观者的咖啡和休息服务。
室内为通透的大空间,
室外为日式的枯山水庭院。
严整简洁,一尘不染。
僧之庭
明心见性 如实修行
我净·抄经房
僧之庭为僧人生活之所。
以白沙铺地,种植疏朗的乔木,
营造可以放松身心,没有外来干扰,
专注自身的幽静生活环境。
半圆讲堂
佛法僧 三宝合一
半圆讲堂为在后山崖壁上
利用天然地形开凿出的阶梯形空间,
形式来自于古希腊的半圆形剧场。
这一东西结合的室外开放空间,
既可以满足将来讲学,集会,
修行等功能需求,
又是将来万灵讲寺
往后山农禅修行地发展的空间过渡。
更多相关内容